当前位置 : 首页 正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已有长久开设历史,历经“85方案”“98方案”,2005年根据《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整合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即“05方案”。2020年12月,两部委发布《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从实现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高度,再次明确“原理”课程的重要地位及学分设置、教学内容等规定,推进“原理”课程向着既定方向进一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高校本科生必修的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程,54学时,3学分,授课对象是大学二年级学生。先修课程是《思想道德与法治》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后续课程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既有高度思辨性、抽象性和理论性,又有很强的整体性、灵活性和现实性。

“金课”的要求是“两性一度”,也就是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要实现“两性一度”,作为思政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际上是有一定优势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哲学,理论本身就是方法论,是一种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如果能帮助学生将理论转化为世界观,又转化为方法论,做到这里就基本上就体现“高阶性”了,如何做到“创新性”和“挑战度”呢?

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几个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学生课前主动性不足的问题,学生课堂中互动性不足的问题,以及学生课后理论巩固和实践技能不足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创新和挑战,创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模式,挑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何创新和挑战教和学呢?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三可三为”“六个要”“八个相统一”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在教和学上实现创新和挑战首先必须遵循的原则。其实,虽然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对思政课教师和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要求,但这些要求也具有一般性、普遍性,也就是说,无论是不是思政课教师,也都应该遵循这些要求。因为,党的教育方针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本着这一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一流课程(金课)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守正性原则,坚持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3∙18讲话精神,以此为基础开展教和学的创新与挑战。

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发展成熟,为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数字化”。可见,数智赋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改革创新,建构数智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体系,打造个性化、精准化、智慧化、高效化、实效化的线上线下师生互动数智化混合式教学模式,已是发展所需。因此,我们采取借助和利用现代数智技术力量开展教学,以学生为本,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三学三教三评等教学手段,课内课外深度融合,提升教学质量,构建师生发展共同体,来实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真学、真懂、真心、真信、真用、真行,培育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情感价值认同,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同时,教师自身通过教学促科研,科研融入教学,比赛促进教学,三者融会贯通,促进教师在教学、科研、课程比赛等各方面的高阶创新发展,才能教好书,育好人。

【责任编辑】一审:刘彦含      二审:贺电     三审:许晓璐

上一篇: 贵州日报 | 开云手机版APP下载:打造思政“金课”培育时代新人

下一篇: 贵院思政“金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